近年来,光伏行业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挑战后,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竞争压力。2023年,光伏产业新增装机量创下了历史新高,达到了216.88GW,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48%。然而,这一繁荣景象背后,却隐藏着产业链部分环节产品价格的大幅下滑,降幅甚至达到了66%。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,也预示着行业内部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。
面对这一行业“内卷”现象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多次组织专题座谈会,旨在探讨如何防止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。今年5月,协会曾召开“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”,明确提出要加强对低于成本价格销售的恶性竞争的打击力度。然而,尽管有这些努力,光伏组件的招标价格仍在持续下跌,不断刷新历史新低。
在这场行业变革中,即便是晶科能源这样的光伏巨头,也未能逃脱业绩下滑的命运。晶科能源与隆基绿能、天合光能以及晶澳科技并称为“光伏四巨头”,但在2024年第一季度,这四家公司的业绩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。其中,晶科能源不仅净利润同比下降了29.09%,营业收入也罕见地出现了0.3%的下滑,至230.84亿元。这一成绩单无疑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。
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,晶科能源表示,主要是受到光伏组件价格下降的影响。随着主产业链价格整体处于低位,晶科能源作为全球化市场布局的一体化企业,在保证长期客户履约的前提下,短期盈利水平受到了部分低价市场的压制。这一解释与当前光伏市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。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的数据,硅料成交均价已较2023年最高点下降了近86%,而组件端N型组件的价格也由1元/W降至0.85元/W。
“价格战”的背后,是光伏行业竞争加剧和产能过剩的严峻现实。然而,晶科能源业绩不及预期的原因并非仅此而已。高负债率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。根据财报数据,晶科能源的资产负债率在2021-2024年第一季度分别为81.4%、74.73%、73.99%和72.85%,明显高于同行的隆基绿能、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。这或许也可以解释,为何晶科能源在2023年组件出货坐稳行业第一的情况下,二级市场却并未给予充分的认可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,晶科能源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曲线以应对当前的市场压力。作为光伏行业的佼佼者,晶科能源曾凭借创始人李仙德的前瞻性决策和对TOPCon电池技术的坚定投入,成功占据了市场先机。然而,随着国内光伏市场的产能过剩和价格内卷,晶科能源开始陷入业绩停滞甚至下滑的境遇中。为了打破这一僵局,晶科能源开始进一步加码海外市场,并积极探索新的业务领域。
今年7月,晶科能源宣布与沙特阿拉伯共同投资建设10GW的高效电池及组件项目。这一项目不仅是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行业海外最大的制造基地,也是晶科能源最大的海外投资项目。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晶科能源对海外市场的重视,也展示了其在新兴市场布局的决心和实力。
事实上,晶科能源的海外扩张并非一时兴起。早在2011年,晶科能源就进入了中东市场,并在2023年取得了中东地区超过50%的市占率。截至目前,晶科能源已经在马来西亚、美国、越南等国家设立了海外生产基地,并在全球10余个国家设立了海外销售子公司,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超过60%。这些海外布局不仅为晶科能源带来了稳定的订单和收入来源,也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然而,面对当前的市场压力,晶科能源需要更多的增长曲线来支撑其未来的发展。因此,晶科能源开始积极拓展其业务版图,特别是在储能和氢能源领域。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表示,储能业务未来将与光伏业务同等重要,并预计2024年实现翻倍增长。这一战略布局不仅体现了晶科能源对未来市场的敏锐洞察,也展示了其在新兴领域拓展的决心和实力。
在光伏技术方面,晶科能源依然保持着领先地位。尽管TOPCon技术一度不被看好,但晶科能源凭借其独到的洞察力和坚定的决心,率先在行业中实现了TOPCon技术的量产。随着其他光伏组件企业的逐步转型跟进,晶科能源已经确立了明显的先发优势。到了2023年,晶科能源的N型组件出货量达到了48.41GW,营收贡献上超过了半数,达到了62%。这一成绩不仅证明了晶科能源在光伏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,也为其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
面对未来,晶科能源创始人李仙德表示:“不要高估一两年的动荡,而低估未来10年的趋势。”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李仙德对行业发展的深刻洞察,也展示了晶科能源对未来的坚定信心。通过光伏、储能、氢能等多个领域的战略布局,晶科能源正努力在未来的能源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。然而,这一切还需要市场和时间的验证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晶科能源能否继续引领行业潮流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